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一生为银幕 塑造好角色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2 06:50

原标题:秦怡:一生为银幕 塑造好角色


 
秦怡曾不顾高龄,自筹资金自编自演拍摄了电影《青海湖畔》  


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位来自上影演员剧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她,就是秦怡。


秦怡1922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热爱文学和电影。抗战爆发后,16岁的秦怡为奔赴抗战前线而离开家庭,辗转来到重庆。秦怡在当时的著名导演史东山和应云卫的鼓励下,进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实习演员,参演了个人首部电影《好丈夫》。而对于为什么要从事文艺工作,秦怡却是在1941年与周恩来同志的一次见面后,才慢慢感悟出来的。


“周恩来同志说,你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千千万万的人在你们的歌声鼓舞下,走上前线,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你知道吗?”从此,演话剧、拍电影、唱革命歌曲,在秦怡看来就是她参与革命的一种形式。“敌机来了,我们就躲到椅子底下;敌机一飞走,我们就从椅子底下钻出来,接着又演。”


秦怡择一事,终一生。她在回忆艺术生涯的自传散文集《跑龙套》中写道:从开始从艺一直到今天,始终不论什么角色都演。40年代演话剧时,更是什么都演,而且经常跑龙套。无论话剧还是电影,即使只有一句台词,或是一两个镜头,也会情绪饱满、一丝不苟地把角色塑造得真实感人。


她曾说,干文艺不是“为谋生”,是“为理想”,这种理想需要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力量之源就在人民。“作为演员,终身追求的理想,应该是把自己从文艺中得到的一切感人的精神力量,再通过自己的表演给予别人。”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秦怡回到上海,她先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角色:《两家春》里勇敢的北方农村的童养媳坠儿,《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马兰花开》里性格坚毅的铲运机工人马兰……1957年,秦怡主演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女篮五号》,她的美丽坚强,她的敢爱敢恨长久留在了新中国的银幕上。


96岁时,秦怡说:“我96岁了,但我心里觉得自己还是69岁。做了电影演员以后,就不想再做别的,不愿意放弃电影这个工作。”


前几年,秦怡不顾自己年逾九旬的高龄,自筹资金自编自演拍摄了电影《青海湖畔》。当时有人为秦怡的健康着想,劝她在上海的摄影棚里拍摄,免得奔波。“艺术创作离不开真实,我一定要实地拍摄,才能感动观众、对得起观众。”于是,她不顾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坚持和剧组成员一起登上青藏高原,坚持工作在拍摄第一线。


除了艺术造诣高和艺术态度谦虚外,秦怡对“小家”和“大家”的爱,也诠释了她高尚的品格。她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着患有严重疾病的儿子,以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家庭重担。


秦怡还说:“从大爱着想,就可以克服小爱的困难,让自己有更开阔的胸怀。”于是,在一方有难时,她一次次毫不犹豫地把对家人的爱升华为对社会的大爱。她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慈善事业,关心残疾儿童,多次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后捐出了21万元,并不顾医生反对,在刚做完腰椎手术后不久就前往都江堰参加上海援建小学的开学典礼。青海玉树地震后,她再次捐款3万元,并参加了“祈福玉树、情满浦江”大型慈善拍卖等公益活动。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在谈到秦怡时感叹:“她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角色,其中最成功的,是她严谨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本报记者:刘阳)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9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