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新发展理念与马恩零距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3 16:47

  2019年第10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亦反复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和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我们深入学习这个重要问题时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因此,弄清楚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有必要。且听笔记君一一道来。

  追根溯源解锁新发展理念 

  总书记说——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其他场合已经讲了不少,今天不从抓工作的角度全面讲了,而是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上、宏观上讲讲。”

  “学习笔记”注:

  新发展理念从何而来、如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要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新局,首先要把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搞正确。搞清楚新发展理念,才能把经济发展的工作开展好,而只有从理论上、宏观上去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搞正确新发展理念的丰富意蕴。


  创新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书记说——

  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学习笔记”注:

  在2019年第1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总书记就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要想真正明白总书记所说的“从理论上、宏观上”去理解新发展理念,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关键的视角。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为什么排在第一位?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旁征博引,用《荷马史诗》中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以及大量历史事例,深刻阐明了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意义,强调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不仅如此,总书记更强调,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所有这些,都源自对事物矛盾运动原理的深刻把握。

  协调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总书记说——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学习笔记”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协调发展之所以是“制胜要诀”,在于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活动的统一有机体,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影响整个社会健康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协调发展,才能明白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能理解要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这个根本目的。

  绿色发展: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总书记说——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学习笔记”注: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他就指出要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这一次,他再次引用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例子,意在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无数的事实证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古今中外的惨痛教训,深刻阐释了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一系列重要论断都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鲜明宣示了担当历史重任的决心。

  

  开放发展:世界历史与经济全球化

  总书记说——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

  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学习笔记”注: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还深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及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大致经历了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全方位对外开放三个阶段。这些论述,对我们明确开放发展的形势与挑战,方向与未来,都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意义。

  

  共享发展: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总书记说——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学习笔记”注: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尊重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界线。

  只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与渐进共享,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将“蛋糕”做大、分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